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筋纹器好手冯盘军:浅谈紫砂 2017-06-08

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筋纹器好手冯盘军:浅谈紫砂         中国的手工艺制造业,起源很早,有籍可查的大略可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墨家大多就是小手工业者。
工艺品的产生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人们通过口手相传,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又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者或观赏者得到审美的愉悦。
宜兴紫砂壶正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
       那么紫砂壶的材料是什么呢?紫砂壶信息网独家合作艺人冯盘军说到:,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
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是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
      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
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
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
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
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紫砂泥的材质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
以紫泥为例,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2、干燥收缩率小。
(红泥除外,因为红泥的收缩率大,变形率较高。
)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
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
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
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
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
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
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壶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以历代深谙中国审美特征的文人的积极参与,因而,它的造型艺术是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的,当然欣赏者如果不能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所了解的话,也是很难在更高层次上欣赏紫砂壶的美。
那么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有些什么具体要素呢?     一、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通过艺术和审美,使精神进入自由境界。
  二、注重形与神的关系。
重传神而不否弃形似,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
  三、突出实与虚的转化。
艺术作品的虚实相生产生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具体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本文准备略略谈几个相对的审美范畴,因为形式美的最基本原则即在于寓变化于整齐,对立中求统一,使壶的整体保持平衡。
这里要强调的是平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平衡,这是一种规则的静态美。
对称,好比一个站着的人,就没有失去重心的问题,必须是平衡的。
第二种是非对称的平衡。
左右上下并不相同,可是在视觉上又能保持平衡。
这是一种富有变化的不规则的动态美。
好比一个运动员,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动作难度越高,越需要技巧。
       准备谈的审美范畴是:一、曲与直,二、方与圆,三、骨与肉,四、繁与简,五、形与意   一、 曲与直        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西方艺术有一点很不同,就是非常重视线条,无论雕塑、绘画、书法还是建筑。
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
中国就很不同,我们特别重视线条,书法则说明了线条在中国人审美心理上占据的重要地位。
当然,审美意义上的线条绝不是任一自然线段,而是使形体化成为或飞动或端庄的重要方式。
那么线条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呢?主要有两大方:一、简约,二、变化。
古人认为线条符号愈简约,愈能包容复杂的内涵。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线条就简单到“一”。
八卦的卦象也正是有线条的不同变化构成的。
正是这种简约而包容的特征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寄托和浓缩情感意绪的无限空间,也给欣赏者提供了自由思考的无限空间。
变化又使线条成为了艺术作品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简约使“万物始于一”,变化则“一生万物”。
比如:有了线条的简约性才有筋囊器对实物的抽象化概括,而正是线条的变化使紫砂壶具有了形态各异的造型,同时壶体上装饰线条的变化更使紫砂壶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
      结合到紫砂壶上的线条来说,主要有两种,即:曲线与直线先说曲线。
美由曲线形成,但各部分曲线不宜围绕同一圆心,也不形成完整的弧线而是“椭圆的”曲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曲线是最有张力和流畅。
  它既不像直线的生硬,也没有标准圆弧的柔弱,正介于力度与弹性的中间点。
由此延伸到紫砂壶上,曲线的运用就要讲究了,用的好会使整体有种流动感,而又不失力度。
否则要么生硬、板滞,要么软弱无力。
        当然也有一些造型则把曲线和直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分伯仲,创造山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比如钟形壶、柱础壶、方钟壶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的看来,紫砂壶造型中曲线的运用是多于直线的;这或许是从实用性方面考虑的结果,毕竟壶是拿在手里喝茶的。
    二、方与圆       圆是最有弹性的几何形,它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几乎所有的壶形都有圆的踪影。
人们通常对圆形壶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珠圆玉润的地步。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
《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小于矩”,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
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
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最困难的,过圆则失之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
由此可见,方与圆在壶形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三、骨与肉          为什么有的紫砂壶给人一种“骨力”之感呢?我觉得关键就是内在的整体架构要清晰,就像画一只虎,要使人感到它有骨。
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内部的坚固的支撑力。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画者没能很好地通过骨架来表现虎的力量和气魄吧。
联想到紫砂壶。
如果内在的结构缺少力度,甚至模糊不清,整体必不能产生“骨力”的感觉。
当然只有“骨”而没有“肉”,就会给人一种干涩枯瘦的印象,若只有“肉”而没有“骨”又会显出臃肿无力的样子,当然也没有丝毫美感可言。
紫砂界的朋友经常喜欢用“骨肉亭匀”来形容一把壶既有内在风骨结构又有均匀丰厚的外部造型,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地诠释了紫砂壶造型中骨与肉的关系。
    四、繁与简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
紫砂花货知道吧,很多名师的作品则体现了“繁”字。
如松段上的不规则年轮,松枝松针的斑纹与线条,或大或小的树瘿;还有梅桩上的树皮与缠枝,栩栩如生的梅花等等都让人拍案叫绝。
说完了“繁”,最后说说“简”。
中国的传统审美是崇尚简约、玄淡的。
讲究华丽色彩的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在评价人的仪表修养,当然这话用来说明紫砂壶外在的繁复装饰与其质朴本色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五、形与意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杰出代表的紫砂壶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境生象外”。
“境”或“意”指的是由紫砂壶的“形”“象”而引起的趋向无限的朦胧的想象和境界。
        种种的论述,冯盘军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意境、气韵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只有在了解且懂得审美的情况下才能制造出让人喜爱的茶壶。
以上论述是冯盘军从事紫砂行业二十多年来理性的认识,不一定准确,望专家们批评指正。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紫砂知识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f4de79954bec3172563284f1e663f44c_3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