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有一知己足矣”,而对茶人来说,已经拥有了两个“知己”,这就是茶和紫砂壶。
   从事茶叶的销售工作多年了,一直在茶和紫砂壶的文化隧道里漫游穿行,我发现在天下茶人的眼里,茶叶一直是他们的一个梦、一个结,一个梦魂牵绕的红颜知己,而紫砂壶则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梦想精彩的源泉,是他们暖心慰骨的朋友知己。
古人云:“天下有一知己足矣”,而对茶人来说,已经拥有了两个知己。
茶和紫砂壶发展了中国的茶文化,健康的体魄、和谐的心态与茶人幸福相伴,时常将喝茶之幸福流于言表。
   我国宋代有一位爱喝茶的徽宗皇帝,他也许是在百忙之中写过一部《大观茶论》,饮茶之风上行下效,茶亦由此从贵族走向了民间。
而明代是个胸胆开张、元气淋漓的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声令下,以龙团凤饼无益于国民生计、助长奢靡风习为由,在洪武七年,将茶饼改为散茶,历史没有记载这位朱皇帝是否精于饮茶之道,但中国饮茶却因此柳暗花明,另辟蹊径,大壶大盏退至一边,宜兴紫砂壶迅即被世人所青睐。
   民间茶人虽然没有皇帝的福气,但他们比皇帝自由、幸福得多。
有一幅名画《玉川煮茶图》,画的就是诗人卢仝在修篁与蕉叶下执扇候火、悠然煮茶的情景。
茶圣陆羽也常常文火细烟,小鼎长泉,这里的一脉茗香被他记录在他的《茶经》里,这种喝茶的方式也许是陆羽时代最美妙的境界了。
大文学家苏东坡对茶和壶也情有独钟,他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茶不能不喝,提倡“饮茶三绝”,即品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
后来在制作紫砂壶的宜兴,传承着一种叫 “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
喝茶的人都愿意相信,苏东坡正是有了这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客居宜兴,买田种橘品茶写文章,不亦乐乎?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嗜茶如命,“君不可一日无茶”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现在的人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追求健康雅致和享受生活的越来越多,喝茶、品茶风靡大江南北,让茶和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前沿,爱茶的人们喜欢壶,喜欢壶的人更爱茶。
宜兴紫砂壶泥料唯一性、泥质的色彩、工艺的高低、形状的大小都让喝茶的人满足得“别无所求”了,他们简单从容的品味绿茶、风度翩翩的品味红茶、沉着老练的品味乌龙茶、现代时尚的品味普洱茶……,《茶经》指出“茶性俭,作为饮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喝茶产生了中国的茶道文化,形成了以借助喝茶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的茶道精神。
1996年正大集团在中国涉足茶叶领域,在四川千年贡茶基地蒙山投资兴建了正大高山乌龙茶园,为调研所产茶叶之口味,将正大高山乌龙茶送到了正大相关企业品尝,开封正大的魏桦山总经理是台湾人,对茶叶情有独钟,且对其品质级别鉴定相当精通,有了正大的好茶,为了选一把合意的紫砂壶,休假时专门从开封到宜兴,他所追求的,除了那一脉茶香和茶人的精神寄托,还有作为高层管理者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
   回想起去年在杭州茶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那一排排黑苍苍的紫砂老壶,也不知道这样的紫砂老壶侍侯了几代茶客,温暖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抚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
紫砂老壶敦实朴厚,垢面无华,饱尽沧桑,与茶客肝胆相照,与主人休戚与共、浮沉相依。
看到壶身上点缀的诗文,想到喝茶人平淡的生活当中肯定有精彩风雅的章回。
明清时代的文人雅士,与壶为友,以茶相伴,品着他们喜欢的香茗,便有了山水和彩霞、虚静与空灵;有人能喝出刀光剑影、兵戈铁马;有人却喝得行云流水、风调雨顺。
茶可雅志,壶可行道,那一脉悠悠的苦中回甘,滋养着他们恬淡的人生世界。
   茶与紫砂壶的合鸣,演绎着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很和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彰显着为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尽力拼搏的精彩乐章。
品茶、赏壶,成就了自身的修养,养成了善于总结、分析的习惯,到了“知足常乐”境界,品味茶叶的苦尽甘来,回味回甘人生的过程和分享成功的愉悦,喝茶为了健康、清和、恬静、返璞归真,一壶香茗,带着她的天然、健康,文明,茶人的身边充满了亲情味,茶和紫砂壶让茶人身心愉悦,清心雅志,在淡泊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财富和珍贵的人生阅历。
   暮然回首,自己身边的“红颜知己”和“朋友知己”好像正在分享着我的幸福和快乐,愿更多的人拥有“天下知己”,让更多的人喝茶,让更多的人喝茶幸福!茶经大观茶论宋徽宗玉川煮茶图
(本文已被浏览 3572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eefdfd86edc8496b5c20c027c8ccbc87_40530.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