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周可明:让紫砂神韵传承光荣与梦想
江苏宜兴,人称中国陶都,已有5000多年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紫砂陶获得了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
改革开放后,宜兴紫砂陶更加欣欣向荣,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成绩卓著。
周可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可明,195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紫砂世家。
由于身处陶都,年幼时又常在姨姐工艺大师蒋蓉家玩耍,耳濡目染,他对紫砂产生了兴趣和情感。
1968年“文革”期间,周可明就读于宜兴市第二中学,1970年毕业时放弃了人人羡慕的进工厂机会,转而跟着姨姐蒋蓉学习紫砂制壶技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紫砂壶的制作非常枯燥,而蒋蓉大师的要求非常严格。
数年中,他心无旁骛,一心只是学习紫砂技艺,终于学有所成。
1983年,周可明恰值而立之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陶艺大师顾景舟,从此开始了他们一段不是师徒的师徒情。
每当周可明烧制出满意的作品,总会拿着刚出窑的佳作,兴致勃勃地到顾老家请教指点。
惺惺惜惺惺,师徒俩心心相印,无话不谈,讨论起紫砂,常常一聊就是一天。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全面铺开,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艺术,也不免融入商业炒作,一时鱼龙混杂。
此时周可明抱定一颗“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的平常心,潜心研究紫砂工艺的精、气、神。
周可明特别钟情于明清大师的传世作品,反复揣摩造型,研究制作手法,分析精妙之处。
不但如此,还不断搜集翻阅文献资料,研究这些精品流露出的气度和神韵。
他感慨道:“一把古壶,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那些端坐于斯,默默地发出震撼力的先人古器,足以让一个心向往之的虔诚之徒坐立不安。
”
对紫砂壶的创新继承,周可明无论是从泥料、造型还是工艺上,都力求一种完美,一种极致。
对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周可明潜心研究各种温度,对紫砂泥料色泽和收缩率的影响。
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
对紫砂壶的艺术格调,周可明追求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和造型的简朴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98年,靠着多年的打拼,周可明创建了“景壶轩工作室”。
创建初期,经济条件十分窘迫,但周可明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道路,坚持全手工制作,坚持要出精品。
致使工作室入不敷出,许多人相继离开了。
但周可明没有放弃,没有退缩,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坚持到了最后。
2002年,周可明创办了“景壶轩陶庄”。
此时,紫砂市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宜兴许多工艺师乘势而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视紫砂为工具,粗制滥造,滥竽充数。
但周可明依然故我,不肯在亵渎紫砂艺术之路上迈出一步。
也就是在2002年,周可明参加中国上海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四季如意》获得了金奖。
此后一发不可收:2003年,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品《汉八方》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2004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八方壶》获金奖;2005年,参加福建(厦门)国际茶文化节,作品《段方》获特等奖;2006年,参加现场手工制陶技能大赛暨作品评选,作品《寿珍掇球》荣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迎春花》荣获金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周可明特意制作了一批紫砂精品,准备献给在京的老红军,以表敬意。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祝愿他有更多的紫砂极品早日问世,承载着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以上就是紫砂壶信息网整理的关于“周可明:让紫砂神韵传承光荣与梦想”的相关介绍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紫砂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eda8751cce802160b52f079b66e47bf5_37592.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