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芬
炼泥 宜兴出产的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等。
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华),也叫石骨。
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
性质有软硬、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
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用泥也各有区别。
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
其它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方能获得良好的窑业性能。
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和形状大小而异。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紫砂泥,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
和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
这些陶土深藏于岩石层下,夹于夹泥之中,因而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
出矿石呈石质块状,经过摊场风化,称为豆状颗粒,再经研磨,通过每平方米四百个孔眼的罗绢钢丝筛筛下粉末,加百分之十五的水拌成“生泥块”。
生泥块再经过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黏韧,就成了可以用来制坯的紫砂泥。
制坯 紫砂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
由于紫砂泥对温度、温度非常敏感,在缺乏经验的人手里,三把两捏,不是涣散,就是硬化,掌握捏制的分寸需要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
金沙寺老和尚制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刀,垮山土为之”。
以后,经过不断地改造和创作,到了清初,制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奎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
现在制坯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规车、螃皮刀、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
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合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成型 制坯成型时,首先要把锤炼黏熟的紫砂泥料再捶成泥片,然后根据作品的大小,切成各种规格,顺序操作。
如做茶壶,先做成壶身,按上底口,然后在接上壶颈、壶嘴、壶把、壶盖、的子等附件,坯件阴干后,再进行浮雕装饰或贴画加工。
整个操作,均以手工进行。
其中装饰过程与做坯造型同样是决定产品艺术性的关键。
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事先寻找素材和选择泥料,色彩的配合,也要经过作者的周密思考,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景物。
紫砂茶具样式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按其造型分类,大体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俗称光货)、自然形体造型(俗称花货)和筋囊器造型三类。
“光货”的造型讲究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圆器要求“圆、稳、匀、正”,方器要求线面挺括,轮廓分明。
“花货”的造型是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从自然形态(如松竹梅)变化来的造型。
筋囊器造型要求线条纹理清晰,制作精致,口盖准缝紧密。
但是它们的成型过程基本相同。
评价一套紫砂茶人的标准,应该首先考虑它的使用价值,例如容器和重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执握,壶盖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其次要考虑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再次还要考虑整套茶具的协调。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便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的结合,才能算是一套完美的茶具。
简简单单的一块紫砂泥,经过制陶艺人的一双手,就会变成形形色色的美妙用具。
明明是茶壶和茶杯,可是外表却像牡丹、莲花、竹节、松段;壶面的装饰,还有形似松鼠葡萄或白鹤苍松时艺术变型,殊形诡制,种种不一。
如果你能有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仔细欣赏,就会给你带来许多乐趣。
上一篇: 紫砂壶的形、气、神下一篇: 浅谈“鱼化龙壶”流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e6e616633f3c0521d7db9ce644a0f3e5_7172.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