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宜兴紫砂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宜兴紫砂陶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
宜兴紫砂以独特的工艺,独特的泥料,独特的风格,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数百年来,在东西方陶艺艺术和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宜兴紫砂”与瓷器不同,紫砂陶表面不上釉彩,突出了泥土本身的特色。
真正的紫砂只产于中国宜兴,它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和可塑性。
紫砂泥生成于“甲泥”矿中,有“泥中泥”之称。
数百年来,由于泥料的特点,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传统工艺。
其造型千姿百态,独具匠心。
紫砂陶又集中国的书画、篆刻、雕塑、诗文于一身,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
宜兴紫砂又以壶艺为代表,数百年来,名师辈出,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宜兴紫砂壶名人:周小华紫砂壶《云龙》图片
宜兴紫砂对西方早期陶瓷的影响
在中国北宋时期(公元12世纪前后),宜兴就已开始生产紫砂陶器皿,以日用陶为主。
在公元15世纪以后,宜兴紫砂逐步由一般日用陶瓷,发展为工艺美术陶瓷。
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宜兴陶器也随着瓷器、丝绸、茶叶一道传到欧州。
英人白谢尔写道:“当宜兴窑初输入欧州时,欧州人从葡萄牙之称,呼之曰:‘钵开饶’(Boccaro),斯名迄今犹存。
有布斋尔(即伯特格)者,撒克逊瓷术之发明者也,于千七百零八年曾着手试验,仿烧此窑。
且著有仿烧此窑之论文,题曰:‘朱砂瓷’(Porcelain rouge)。
虽斯名今已湮没不彰,而当时仿烧,则颇著成效。
后有埃勒尔者,在斯泰夫州烧造各种红色器皿,与宜兴窑之体制形成如出一范。
故佛朗克(Wklla ston Franka)尝谓英人所烧之窑,与东方者不易辨认云。
”
最早传入欧洲的宜兴紫砂陶器,被称为“朱砂瓷”、“红色瓷器”。
大约是15世纪以后,中国的洁净、明朗的陶瓷输入欧洲,使欧洲的宫廷开始抛弃笨拙的金、银器皿。
使用中国陶瓷成为一种时尚,同时被认为是拥有财富和高贵的象征。
瓷器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更使欧洲人趋之若鹜。
许多人都试着在欧洲生产陶瓷器皿。
最早是荷兰的工艺师卡卢维(Jcubus Cacuwe)和米尔迪(Ariade Mide),以及英国的埃勒尔(Elcr)兄弟进行仿制宜兴“红色瓷器”的试验。
英国饮茶之风盛行,陶瓷茶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欧洲和美洲没有发现优质高岭土以前,西方没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产品。
宜兴紫砂陶引起了西方陶瓷匠师的浓厚兴趣,被认为是最容易模仿的。
17世纪以后输往西方的宜兴紫砂陶,大部分为浅色朱泥,一般不用款印,茶壶以浅雕装饰,瑰丽多姿。
但也有风格拘谨之作。
与其他瓷器不同的是,宜兴紫砂主要是与茶叶一同出口的,但在制作风格上从未采用“欧洲题材”作装饰。
当时输往欧州的许多“外销瓷”,已根据欧州商人的要求,画上了具有西方特征的图案花纹,而紫砂陶却没有。
在丹麦国立博物馆,现在仍藏有一把早期的宜兴双流茶具。
据史料记载,早在1670年(清康熙初),荷兰德尔夫特就出现了宜兴窑的仿制品。
欧洲著名的“皇冠”茶壶作坊也有大量的仿宜兴陶制品。
在喝茶盛行的英国,有个德怀特曾要求国王查理斯二世批准其生产制造“红色瓷器”的专利。
国王果真批准了。
后银匠埃勒尔兄弟在伦敦定居,并用坚硬的,与宜兴紫砂相象的红色粘土生产茶杯,茶壶时,曾被德怀特起诉侵犯其专利。
这场官司见诸报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当时仿造宜兴紫砂陶(红色瓷器)的宝贵资料。
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埃勒尔兄弟的茶壶作品,其造型特征与那时的宜兴紫砂壶儿乎完全一样。
西方国家在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Gaspar de cruz)于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访问广州以后,就一直想发现生产“瓷”的秘密。
克罗兹是最早著书介绍中国情况和瓷器生产的西方人。
他的著作在1569年出版。
宜兴紫砂传到西方以后,受影响最大的是德国。
贵族科学家特斯蔡霍斯(Tschirmhaus)用打碎中国瓷器、用其碎片与岩石、粘土作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瓷器的秘密。
其代价是太昂贵了。
国王奥古斯特斯资助了他大量资金和瓷器。
特斯蔡霍斯还到荷兰和法国访问,寻找陶瓷匠师进行交流。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特斯蔡霍斯与著名科学家伯特格(Bottger)相识,并开始共同制造瓷器。
柏特格被认为是德国“瓷术的发明者”,他原是柏林的一个炼金匠,是历史上著名的“迈森工厂”的创建人。
欧洲生产陶瓷是从模仿宜兴紫砂陶开始的。
宜兴“红色瓷器”表面不施釉,那时烧成温度大约l000度左右,紫砂泥表面上与欧洲的红色粘土十分接近。
选中宜兴紫砂作为样品模仿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欧美大陆还没有发现制造瓷器的优质高岭土,在陶瓷的成型、烧成上,模仿宜兴紫砂是一个很好的试验阶段。
欧洲的科学家在仿制过程中,发现了红粘土与宜兴的“红色泥”是完全不同的。
而要生产与中国一样的“瓷器”,泥料是关键之一。
伯特格以其聪明的才智,终于在1709年 3月28日宣布了其6项发明,其中就是“红色瓷器”与“白色瓷器”。
在1710年莱比锡博览会上有“红色瓷器”出售。
其中有一筋纹茶具,完全可以看出是模仿宜兴紫砂陶的。
在德国奥厄(Aue)发现优质高岭土以后,伯特格终于烧制出了欧洲的第一件真正的硬质瓷器。
伯特格在仿制过程中,借鉴他所能看到的宜兴紫砂陶,尽量使他生产的“红色瓷器”能与宜兴陶相象。
由于他们不了解紫砂泥独有的泥性特点,以及当时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红色瓷器”始终没有做出象紫砂完全一样的效果。
其产品有时夹有黄色及黑灰色,表面不够致密,有时有砂眼等瑕疵。
聪明的伯特格还模仿宜兴紫砂特有的浅浮雕,捏塑,打磨等技术来改良产品质量。
用含锰和钴的黑灰釉装饰表面,以掩饰疵点,而使其表现出金碧辉煌的东方特色。
那时人们说“迈森工厂”的产品充满中国风格。
工厂聘用了荷兰的制陶匠师。
有一位漆器绘画师舒尼尔(Martin Schnell)专门负责绘制中国景物。
在今天能看到的“波格炻器”上,仍可以看出宜兴紫砂陶的许多特征。
德累斯顿茨温雅所藏的提梁壶,就用捏塑和浅浮雕等工艺手段来装饰。
在英国,有名的“弓"工厂(Bow)还有模仿德国迈森工厂的瓷塑产品。
在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欧洲的陶瓷匠师们虽然知道东方有个“宜兴”,虽然知道神秘的东方是“红色瓷器”的故乡,但对紫砂泥,对紫砂艺术始终只有模糊认识,因为中国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那时,西方的陶瓷匠师们对紫砂泥的特性以及开采,炼泥、成型、烧成,对窑炉,对制作紫砂的专用工具等,几乎一无所知。
宜兴陶瓷产品随着贸易的发展,也传到了美洲大陆。
但美洲大陆生产陶瓷的历史相对比欧洲要晚。
在美国,它是先向欧洲出口高岭土,换回陶瓷产品,后来才开始自己的陶瓷生产。
(这里说的陶瓷生产不包括土著民族早期的陶器生产)瓷是中国的发明,可以说欧洲制造瓷器,是从模仿和学习宜兴的“红色瓷器”开始的。
以上就是紫砂壶信息网整理的关于“宜兴紫砂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相关介绍。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紫砂知识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d2add29af7fdfbcc967298f33dfe52a1_37841.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