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盛产茶叶,且品种较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然而,如今许多宜兴人,喝着香喷喷的本地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宜兴曾有岕茶。
岕茶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曾有人称它是“第一名茶”。
宜兴人读“岕”为“卡”,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之地。
宜兴南部山区有很多地名里带“岕”字,岕茶就生长在那里,在金沙泉水的滋润下,再加上极佳的土壤条件,可谓是钟灵毓秀的“尤物”。
在中国古代有关茶的书籍中,其中有六部书籍提到了 茶。
如明朝的周高起在《洞山 茶系》一书中说:罗岕有岕八十八处,其中以洞山为最。
所谓罗岕茶、洞山茶,产于茗岭南坡,史称茗岭茶。
明末四公子之陈贞慧在《秋园杂佩》里也谈到岕茶:阳羡茶数种,岕茶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
岕茶的主要特征是色白、味香。
我们通常喝的茶叶其颜色都是绿色(红茶除外),而岕茶的颜色却是奶白色的,其香气扑鼻,并略有婴儿的体香。
此外,岕茶极易存放,一年四季都不会变质。
喝岕茶也极有讲究,有上投、中投、下投之分。
夏日先倒水后放茶叶,称上投;春秋倒水一半,放茶叶后再倒满水,称中投;冬日初春先放茶叶后倒水,称下投。
对岕茶的赞美,历代留下了许多诗词。
明代唐伯虎在阳羡品岕茶,兴之所至,作《咏阳羡岕茶》,其中云: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罗岕茶。
祝枝山品岕茶后作诗曰:潇洒夜雨来窗外,岕谷秋云起座前。
明代“吴兴四子”的茅维,喝了岕茶后称:不愿封云溪,愿得岕一顷。
岕茶还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传说。
一个秀才姓王,屡试不第,慕名来到宜兴的南岳寺,沮丧地对一老僧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老僧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温水里,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
”王秀才见茶叶静静地浮在温水上面,不解地问:“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老僧微笑不语,王秀才只好端起壶轻轻呷了两口。
老僧问:“这茶可香?”王秀才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老僧说:“这是第一品岕茶,怎么会没有茶香?”于是,又吩咐小和尚去烧一壶沸水送来。
沸水来了,老僧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往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一丝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
老僧又往杯子里注了一缕沸水,只见那些茶叶上下浮沉得更嘈杂了。
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
老僧问:“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为何茶味不同?”王秀才思忖后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老僧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
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会散发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浮了又沉,沉沉浮浮,就释放出了它的清香。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王秀才终于在这冲沏茶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便下山潜心苦读,终于进士及第,为官一方。
那么,岕茶如此之好,为何会失传呢?岕茶失传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
岕茶最主要的工序是焙茶,极讲究工时。
制作其他茶叶,通常从第一道工艺到茶叶烘干,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完成,而岕茶仅仅焙茶就要三十多个小时,而且其中的火候、温度、时机等稍有一点掌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正是这一原因,岕茶工艺制作于清朝中期失传。
近年来,宜兴市龙背山森林茶场场长赵永灵按古籍的记载,不断摸索岕茶的制作工艺,终于少量制作出了《洞山岕茶系》中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贡品岕茶。
他相信,只要不断探索,消失已久的岕茶一定会重新出现在宜兴。
(南风)
(本文已被浏览 1861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cf7614e8e61a3edd27f8fa02876e27e8_40103.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