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紫砂器制作来自于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宜兴有得天独厚的紫砂泥原料,这里制作紫砂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盛于明清,名家辈出,有不少的名壶传世,因而,宜兴、阳羡成为紫砂壶的代名词。
故宫珍藏的紫砂器并不多,大概不下三百件。
虽然仅仅三百件,但大多为历代名家所制,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瓷器的总量的千分之一,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故宫珍藏的紫砂器大致可分为三类:茗壶茶具、文玩陈设、挂釉宜钧。
第一类的茗壶茶具,大多已被多次介绍,有些名壶甚至家喻户晓。
近年来文房用具收藏大有抬头之势,特别是紫砂文房器具,浸透着文人与制作大师的睿智与才华。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件宫藏紫砂文房用具,与大家分享其中的快乐。
堆绘荷塘消暑图笔筒 清乾隆年间制,底径17.5厘米、口径18厘米、高15.3厘米,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件笔筒,可以说是故宫珍藏的数件紫砂堆绘笔筒中的佼佼者,它将宜兴的泥浆堆绘技法发展到了极致,可以与官窑瓷器媲美而绝不逊色。
作为文房用品中的笔筒,虽然仅仅是装笔之用,但却是文房几案之上最具文房色彩的文具,笔筒的表面大多绘有文人色彩的图案,多是文人追求散淡、恬静、闲适的情节,文人色彩浓烈。
这件笔筒的堆绘便是这种文人画意境的优秀作品:浅黄色白沙泥胎为底色,上绘茅草为庐的敞轩,茅草能够堆绘出如此真实的效果,简直是实景的再现,敞轩内老者坐禅榻上回,首凝视不远处水中之一叶小舟的放鸭人及水中鸭群。
敞轩内陈设典雅,虽不是房内但是不失风雅,敞轩深入水中的木桩用这种堆绘的方法,似乎更显文人气质,古朴盎然。
敞轩旁的老树与怪石更加富于文人情趣,不仅仅是雅趣的点缀,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装饰。
古树洋溢着上翻的枝条,下垂的叶子,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妖娆感,适合文人趣味。
敞轩外除了驾驭小舟的放鸭人,以及游曳在水中的嬉戏的鸭群,还有遍布于敞轩以外的荷花,风姿绰约、摇曳起伏,这便是堆绘中动与静的结合,画面更加富有文人的魅力,烘托出文人士大夫恬淡闲适的生活意境。
此图将荷塘消暑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宫廷御用文房用品。
竹节式印盒 清道光年间制,高4.8厘米,底径5.5×7.3厘米。
文房用具中用紫砂作原料制作成的印泥盒,是比较罕见的,这件竹节式印泥盒是清代紫砂制作大家杨彭年制的。
此件印泥盒采取竹节式而且将印泥的器身与器盖,上下处理成竹节处,巧妙而新颖,又取文人最为崇尚的“高洁、虚心”的寓意,边缘有“竹解虚心是我师,彭年制”铭文,是件不可多得文人紫砂用品,是器、形、义三者最佳结合的典范。
桃式砚滴 清雍正年间制、高3.5厘米、口径0.5厘米、长7.2厘米,清宫旧藏。
砚滴作为文房用具历史悠久,而且砚滴的制作千姿百态,仅砚滴便可以制成色彩斑斓的砚滴世界。
有人专门收藏砚滴并举行展览,见到蔚为大观的砚滴展,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砚滴的特点是小巧玲珑,极具魅力,此件砚滴便是代表,制成桃形,下有滴孔,一斜出的桃枝依附器身向上成为弯流,通体由白砂泥制成,器形表面点染紫色斑点,更接近于桃的外形,此砚滴制作极巧,人文韵味浓郁,是文房不可多得的实用品及陈设品。
凸雕双螭水丞 清乾隆款,高4.6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厘米,清宫旧藏。
水丞既有洗笔之用,也有将笔蘸的浓墨蘸水稀释的作用,这与绘画需要淡墨有关,因而作为文房用具,不可或缺。
该件紫砂水丞,色紫而带有岁月侵蚀的陈旧感,小巧而精致,在水丞的上体的边缘卧有两条螭龙盘绕于丞口,给小巧的文房水丞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螭龙是我国数千年前在青铜器上出现的纹饰,这是乾隆时的文人以及紫砂制作大家具有文化底蕴的体现。
大凡有铭文与款识的紫砂用品都是难得之物,尤其是著名文人与紫砂名家制作的器具的铭文与款识更是如今藏家追逐的对象。
腹部镌刻四句楷书诗句:“入我文房,著我文章,为龙为光,用行合藏。
”署款“岁在癸未暮春之初制于梅溪书室”。
并有方形篆书“项圣思”三字。
四句楷书,情真意切,直白意浓。
关键是“项圣思”三字,据了解此人为清初紫砂名家,大凡对紫砂器稍有了解的人,多知此人传世杰作“紫砂桃杯”,那件杰作,用惊世骇俗来品评绝不为过,有兴趣者,不妨观赏为宜。
彩绘荷塘翠鸟图壁瓶 清嘉庆款、高14.5厘米、口径3.5×6.5厘米、足径2.5×6.5厘米。
壁瓶这种形式,是书房最为文化意趣浓烈的装饰物,因为它并不实用,仅仅起装饰作用,是高档次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壁上陈设之物,清代自乾隆以后最为重要的养心殿西偏房“三希堂”小间内东墙上的多件粉彩壁瓶,不同形式,不同色彩,使得“三希堂”皇帝小憩的雅间大有蓬荜生辉之感,当然那三件稀世的书法作品,是该堂的主体,然其它陈设,不可多得,壁瓶便是不可或缺的装饰之一,要想体会只有亲临养心殿西偏房“三希堂”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三希堂陈设的壁瓶是瓷器中的精品,而这里展示的是紫砂精品壁瓶,紫砂、瓷器谁高谁底,我认为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同起装饰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此件彩绘荷塘翠鸟图壁瓶,鼓腹,月牙形口,短颈,浅圈足。
壁瓶的靠墙一面是平的,中间略凹,上部有一方孔,便于悬挂。
砂成紫色,光润细腻,器形制作典雅,出于名家之手,彩绘的荷塘翠鸟形态逼真,色彩淡雅,图案仅为荷叶莲花、几枝芦苇,荷塘趣味点缀于壁瓶之上,翠鸟可能在荷花的那一侧,没有展示出来,但是仅此已经让读者感到荷塘的野生意趣,为文房添色增彩矣! 饕餮纹觯瓶 清道光款、高15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厘米 我认为这件用紫砂泥仿制的青铜器觯的造型,是成功之作。
大家习惯于青铜器精美的纹饰以及数千年留在青铜器上那斑驳翠绿的铜锈,用紫砂泥复制的青铜器居然给人一种更具人文底蕴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有视觉的冲击力的。
它居然能够把古老的青铜觯的纹饰刻划得如此清晰,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艺术品。
建议宜兴的紫砂制作大家,是否能复制些类似青铜器的紫砂器,那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
饕餮纹觯瓶器形古雅而隽逸:此器外下口饰回纹边一周,颈部突起的回纹装饰带凸雕三组饕餮纹,器身凸起的六组蕉叶纹内各有一组饕餮纹,圈内阴刻“行有恒堂”(“行有恒堂”为道光年间景德镇瓷器的皇室堂名款,在道光官窑瓷器上使用得十分普遍,紫砂器中亦有应用)篆书款。
月白釉山形笔架 明代款,高4.8厘米、长13.7厘米、宽3.5厘米,清宫旧藏。
笔架整体施白釉,釉面布满细小开片纹,制成高低不同的多峰形,山峰圆滑适于放笔,底部平整,两侧有对称的四横条支烧痕,支烧痕中间有竖刻双行楷书款:“万历乙未岁九月望日之余万玉山房,大彬”。
万历乙未年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
宜钧有白砂与紫砂两种胎泥,宜钧作品极少有详细纪念铭文,特征属于晚明遗物,仅此,该笔架是不可多得上乘之作。
四方委角河图洛书方盘 清道光款、高3.5厘米、口径30×30厘米、底径30×30厘米。
此盘由道光时紫砂制作名家杨彭年制,他将我国古老的“河图洛书”刻画在紫砂盘上,且有重要铭文:“古者皇帝梦两龙授图,乃齐诣河洛求知,得龙马之图,遂命仓颉史造字。
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云鸟之形,俯察昆虫之变,然古者无笔墨,以竹点漆书竹简而已。
其后精华日起,玉匣珍藏,锦囊收贮,而古昔由来之意转默然相忘。
余于研朱滴露之暇,有感于斯,乃置河洛之盘,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意云。
道光甲午岁孟秋甲子朔书于阳羡之友石山房,杨彭年制”。
道光甲午为道光十四年(1834)。
河图洛书,据《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
谓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二者都是“天授神物”。
描金天鸡尊 清乾隆款、高15.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0.5厘米,清宫旧藏。
此件紫砂制品,可以说是自紫砂器具以来成就最高的文房用品,用巧夺天工来形容绝不过分。
它是集我国文人与制作大师数千年文化底蕴在紫砂文化方面的结晶,似乎是天外来物,不是人间凡人所成,也似乎只有人间的皇室才能拥有,百姓偷窥,都是亵渎圣物。
此尊设计与制作得雍容华贵,将天鸡与宝瓶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天鸡的腹中与宝瓶的底部相通,鸡首口部有出孔。
天鸡立于祥云之上,双翼展翅,背托宝瓶,宝瓶上绘饰金彩祥云、寿字文及其他考究的传统纹饰。
此尊装饰富丽堂皇,是皇家御用文房雅玩,代表紫砂文房用具的崇高成就,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情怀。
有道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体制长达2000年之久,世间的珍罕物品,几乎蓖梳子一样被各地大员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搜刮聚来敬献给了皇帝,皇宫里拥有世间数千年的文化艺术品,他们享受着人间最为优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这些紫砂艺术品,是历代文人与紫砂大师聪颖、智慧之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传世精华。
它们虽然是文人用品,但是它们的存在已经超出了文人范畴,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因而我们应该世代珍视。
(本文已被浏览 2900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cca19799d92035207f1279638cebabb0_40781.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