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假古已有之,单从明清、民国的紫砂陶器真伪并陈的乱象,便可知道紫砂同样深受其害。
尤其是近几年国内经济大幅提升,各类拍卖市场红火,名家作品价格骤然攀升,已达到炙手可热的程度。
同时由于利润的驱使,假冒古今名家紫砂壶的伪壶也大量产生,更有些堂而皇之地登上拍卖舞台,为祸甚烈,因此如何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便成了爱好紫砂陶者的必修课题。
相较于其他陶瓷,紫砂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鉴别紫砂器的真伪带来一定的挑战。
虽然前述“紫砂标准器”的建立十分重要,但实务上仍有太多空白处,因此要进一步求真辨伪,尚有待从下述的几个“目鉴”方向,多加充实。
和大部分工艺一样,紫砂业一向都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壶陶人从选泥、配砂、制工具、打泥片、抟身筒到落款,这些步骤概由一人操作,充其量请擅书者为砂壶题款刻字,此一传统直到清末才开始走向分工。
作为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民间“手工艺”,紫砂茶具上所遗留的“个人风格”因此成为一种可资溯源、推敲、对比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壶身若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种经验法则的累积、归纳,而提供鉴定的依据。
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c6048279ae1d0859615c0340411460de_7369.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