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郭剑林:宜兴追梦拜大师 2018-02-06

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郭剑林:宜兴追梦拜大师       青年陶艺家郭剑林的“显林斋”位于珠江新城,这里摆放着数百把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都是郭剑林从事紫砂壶创作十多年来的得意之作。
虽然看起来目不暇接,但郭剑林介绍起来却如数家珍。
“每一把壶都有它的生命,每一处流线均彰显着它的气韵。
”如同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理论家谢赫把“气韵”放在其品评绘画标准的“六法”中第一位一样,在交谈中,郭剑林强调最多的正是“气韵”。
宜兴紫砂壶名家:杨立平紫砂壶《描金汉方》   自小喜欢艺术的郭剑林,在身为油画家、邮票设计师的堂哥郭承辉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艺术之路。
2002年毕业于东北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郭剑林,除了有着梅州客家人深厚的文化传承外,她也有着设计师的执着,甚至“强迫症”。
      郭剑林拿过一把壶,拔出壶盖,在盖沿边上涂抹点水片刻,再把盖子盖上,一手拿着壶盖的子,使得整把壶凌空,另一只手正不断地拨动壶身。
“我做了上千把壶,能这样转起来的,为数不多。
我为了把这种吻合度做到极致,都忘记废了多少把壶。
”       宜兴追梦拜大师制壶       有设计专业背景的郭剑林,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设计工作,而是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宜兴“追梦”。
童年时期,郭剑林与大多数同龄人把时间都用在玩耍不同,她每到寒暑假便到姑姑家摘茶或做茶。
“她家里就有茶山,摘茶做茶伴我走过了整个童年,也是因为这样,我慢慢喜欢上喝茶了,而且每次边喝茶边做作业,特别有劲。
”郭剑林坦言,自己的艺术触觉正是在茶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以前经常边喝茶边听大人们聊紫砂壶,还说哪些大师的壶好,哪些不好,其中,李碧芳老师的壶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我当时就想,有一天,一定要跟李老师学做壶,做出最好的紫砂壶。
”回想起当年的天真,性格开朗、活跃的郭剑林略显得意。
      2002年的一天,郭剑林在朋友介绍下,终于到了宜兴,结识了中国工美大师、江苏宜兴紫砂壶制作大师李碧芳。
“我说要拜她为师,刚开始她不太愿意,说让我把壶做到她满意再说。
”于是,郭剑林费尽功夫,先跟其儿子,同样是陶艺家的陈岩学紫砂壶的创作。
      “可能是我有设计功底的原因,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学了几个月,陈岩老师也惊叹我进步之快,而且我做的壶形跟他们的均有所不同,所以,很快,李碧芳老师也愿意收我做学生,指导我做壶了。
”说起李碧芳的言传身教,郭剑林说“她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结构。
结构稍有不对,她就要求重做。
第二,她强调最多的就是气韵,也就是精、气、神。
”       壶把壶筒壶嘴是评价紫砂壶的重要标准       “任何一个地方做得不好,都会影响到整把壶的整体效果,所以,在烧制之前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会反复地推敲,修改。
”出图纸、打泥片、造身筒、上泥盖、切壶嘴……在烧制前的每一步,对于郭剑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反复推敲定稿以后,再进行约1150摄氏度高温烧两次。
      “在烧制之前,有一步特别关键的,一定要封足气,等紫砂壶慢慢变干的过程,会有一股气,如果气没封好,壶身形象则容易塌,缺乏张力,整个 精、气、神 则会丧失掉。
”郭剑林说。
对于一把好的紫砂壶的标准,她表示“壶把要有力,壶筒要有神,壶嘴要有韵。
”       品茶赏壶可以品出人生百味       如何打破传统器形的局限,做出具有现代特点的紫砂壶,是郭剑林给自己的一道难题。
“有一段时间,我试图通过从万物的千姿百态中,借鉴大自然的特征,例如竹子,花瓣等。
”       在郭剑林看来,茶文化体现的正是万物生长之道,紫砂壶作为连接人与茶的纽带,它正是承载这种文化的重要环节。
“我希望我所创作的紫砂壶,不光是器形上、设计审美上的追求,更多的应该是文化的承载,为人处世的体现。
”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直线与曲线的交替运用成了郭剑林制壶的基本元素。
通过曲线能表现韧性与张力,而方形直线则是一种力度与气度。
“一个壶形,该直的地方要直,该弯则弯。
否则要不就是缺乏精神,要不容易僵硬。
从壶的流线可以体会人生处世,直线与直角,体现的是人生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做事品格,而曲线体现的缓慢,则是遇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
我们在品茶、赏壶的过程中,应该要品出人生百味。
”     以上就是紫砂壶信息网整理的关于”郭剑林:宜兴追梦拜大师“的相关介绍。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紫砂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b098ddc8cb70d44f7885464bdfa5b52d_3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