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紫砂陶器成了收藏者心中的绩优股,尤其是紫砂壶,不仅大师名作的市价多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有些珍品的价格甚至已过百万元,而且普通技工的精品紫砂壶也卖到上千元的价格。
      与此同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订的新版《紫砂陶器国家标准》于日前进入审定会后的修改阶段。
然而,很多紫砂收藏者和工艺师在看了这个标准后,却认为这个标准的很多规定不仅对紫砂创作和紫砂收藏没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甚至有些规定还会产生负作用。
新国标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就提出修订编制紫砂陶器新标准的要求。
这其中的缘由除了打击日益泛滥的假冒伪劣紫砂陶器,进一步推动宜兴紫砂行业的健康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1989年公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紫砂陶器的发展要求。
为此,江苏省宜兴检验检疫局在国家商检局委托下,经过3年反复调研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成了新标准的审定稿。
      前不久,由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检中心、清华大学、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佛山检验检疫局的专家和部分紫砂陶器原料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审定专家组,在江苏宜兴召开了此稿的审定会,最终审核通过了新版《紫砂陶器国家标准》。
这就意味着紫砂陶器的新“国标”将于近期出台,而1989年公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将自行废止。
      据介绍,新标准首先明确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对水质有改善的紫砂泥,以手工拍打、镶接法制成的质地较坚硬而透气的无釉紫砂陶器。
这个标准实际上已排斥了注浆、机械成型及上釉紫砂陶器。
      新国标还明确规定了紫砂陶的原料、制作工艺,并对紫砂器的部分技术提出了要求。
除要求紫砂器的吸水率、热稳定性、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及产品口径高度误差值符合相应的标准之外,技术要求还包括了盖与口要吻合,成套产品的色泽应基本一致,所有等级产品不许有渗漏、磕碰、开裂等等,甚至还包括盖子在壶类产品倾斜70度时不脱落等容易忽略的技术内容。
标准是否会成为创作的桎梏     “目前,紫砂陶器行业确实需要一个新标准,但这个行业性标准的建立是要在全面协商基础上。
”北京紫砂陶器收藏家严增志说:“首先应对紫砂陶器的泥料成分、成型工艺和传统器型制定一个标准。
因为泥料的优劣在业内已经达成了共识,也可以通过科学化验等现代手段来标准化;成型工艺主要是指手工工艺,虽然或因祖传或因师承而各有绝技,但也可以通过大家讨论和全面协商探讨出一个理论的标准。
”      至于传统器型严增志认为,更应该、也更有必要制定一个标准,像紫砂壶花货中的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荷花青蛙壶,以及筋纹货中的合菊壶、瓜棱壶、水仙花壶等,都已是各自领域的代表器型,人们在造型比例等方面已形成共识。
另外,对通过注浆和机械成型等批量生产的紫砂陶器商品做一个标准。
但现在从紫砂陶器新国标的审定稿来看,其中的许多规定仅适用于注浆和机械化成型的紫砂陶器商品,是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而新国标的适用范围却又自称仅适用于纯手工工艺生产的紫砂陶器工艺品中。
他认为,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只会使新国标被紫砂陶器的创作者束之高阁。
”      从紫砂陶器的制作工艺来看,很多标准的确被许多工艺大师视为一张白纸。
因为在他们看来,紫砂陶器工艺的创作设计与制作工艺都是无法用某个标准来衡量的。
      据国家工艺大师徐先生介绍,一把精品紫砂壶,从创作设计开始,就要明白恰当地利用材料、选择适当的题材、确定明确的主题。
这些过程又各有所重,但又必须相互渗透和糅合。
它就像文艺作品的创作,应是主题先行,再搜集素材。
这其中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它的艺术性,从设计创作的角度讲就是无法标准化的。
      徐先生认为,从实际制作的角度看,紫砂壶由于材料的特殊,是不能用机械成型的,也不能模具成型,所以它的制作工艺取决于系列化的各类工具,每一道工艺都有考究的制作工具,而每一个品种又备有各式工具。
再加上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不仅十分复杂,而且道道有序,尤以花货为甚,打泥片、围身筒、上口盖、装壶把,塑钮捏纹,匀压表面肌理,理清浮雕图案,最后合成一致。
这其中的工艺流程虽然大致相同,但每个制作者用泥的配料、练泥的技法、制作的工序和工具都是在祖传或者师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独门绝技,也是没有办法量化的。
现在宜兴做紫砂陶器的民间艺人有1万多人,这就更增加了标准化的难度。
      “新国标虽然说是‘紫砂陶器’的标准,但这里的许多标准只是针对紫砂茶壶的,很少有关于紫砂花盆、杯子和雕塑等其他紫砂陶器的标准。
给人感觉《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名不副实。
”江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指出:“像‘壶类产品在倾斜70度时,盖子不许脱落’这类具体量化的标准,诚然是要求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标志。
明清时代,脱落壶盖就是紫砂制壶工艺的一大瑕疵,而且古代鉴赏家在品评一把紫砂壶优劣时,茗壶是否会脱落壶盖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标准。
因为紫砂壶无论艺术性、工艺性多高,毕竟是建立在品茗待客这些日常使用的基础上的,器物的完美与使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因此,‘盖子不许脱落’这类经过历史考验的关键性标准的确立是非常必要的”。
      而一位名叫张紫石的紫砂陶器工艺师评价新版《紫砂陶器国家标准》时认为:“这类‘具体量化的标准’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一旦对艺术性、工艺的合理性造成伤害,或成为阻碍,形成副作用就不可取了。
而且似是而非的某些标准则容易对工艺的健康发展和艺术开拓性造成困扰和负效应。
这恐怕也是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的方面。
”紫砂陶器收藏很难有标准         其实,还有很多紫砂工艺师认为,制定一个行内公认的紫砂陶器标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目前的条件并不成熟。
即使标准出来了,对行业的指导作用也不是很大,这从紫砂陶器的旧国标的执行情况就可以看到了。
更为重要的是紫砂陶器还有一个鉴赏标准,现在的很多紫砂陶器的创作者都是与购买者直接交易的,这也让新国标对紫砂陶器的收藏失去了指导意义。
      “一件清乾隆年制紫砂花卉文字茶壶拍出17.05万元;明代名家紫砂壶达到20万至3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10万元至20万元……这其中不仅有紫砂壶的文物性和制作技术水准,更有它在艺术方面的优劣和审美情趣方面的认同。
”北京紫砂陶器鉴赏家宋双才认为:“收藏家看一把紫砂壶都是靠比较感性的艺术感悟。
首先是神韵,即或古朴、或典雅、或玲珑、或清爽的风格;其次是色秀,这其中也有很多无法量化的标准,有人要求不艳不俗,朴素大方,有人要求清新冷隽,明秀柔和,悦心舒目;藏家关注的第三点是形美,也就是说一把值得收藏的紫砂壶看上去要端庄、方正,体、面、线含蓄有致;还有就是紫砂壶的形态好,壶应呈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形态相糅,这其中也有古人最为讲究的意趣和文心,珍品紫砂壶的形神要出乎意料、修养颇高,而且诗文书画,因壶所托,高雅古意;最后藏家才会注意紫砂壶的实用性,进水、泡茶、倒茶、置与放都要顺手。
这些要求更是无法用一个或者几个标准能够说清楚的。
”      “就连收藏紫砂壶平常最为关注的各部件的搭配也是一样没有办法量化。
”宋双才补充说:“藏家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先会判断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是否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代是否清楚与流畅外,然后审视‘泥、形、款、功’四方面。
单拿藏家要求制壶用泥的品质“色不艳、质不腻”来说,每个收藏者眼中就有不同的美,所以说紫砂陶器新国标对收藏也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很多藏家就说,如果新国标实施,自己也不会将看重的某件紫砂陶器因为不符合标准而放弃。
因为自己欣赏的是紫砂陶器的艺术魅力。
”标准究竟来衡量谁         难怪很多紫砂陶器大师说,新国标只适应那些作为一般器皿的紫砂陶器,而真正的紫砂艺术品是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
其实,中国的许多民间工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关于和田玉文字标准和实物标准曾引起社会的热议之外,观赏石鉴评标准、翡翠标准,以及正在酝酿中的红木家具标准,都面临着各种质疑和争论。
     “但我们的民间工艺由于其很强的地域性、特有的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都让它们很难有一个集体的标准。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汪先生分析说:“而且现在各地、各组织制订各种行业标准都演变成了争夺各自行业话语权的明争暗斗,有些标准还成了各地组织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颁布的政府强制性规定,这也就难免让业内人士对各类国家标准视若无物。
”      今年三四月份,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向社会各界公布的《和田玉文字标准》和《和田玉实物标准》,虽然说可能会在年内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但由于制定统一标准的难度和各方面的分歧,至今也没有确定具体实施时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家标准虽然制定了,但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督实施就成了问题,因为标准是行业标准,但各个行业协会规范的是本行业内的民间工艺制造者,而技术监督部门又会在交易市场上进行检查,购买者买回各类工艺品后又归消费者协会保护,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也将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标准制定了,没有监督执行也很可能变成一张废纸,如果这样,好的标准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已被浏览 925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970703822acf3f50b019a5c1e0967ea1_40562.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