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紫砂壶造型感悟 --范顺君 2018-06-15

       紫砂壶造型感悟          范顺君      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既是一种审美的形势要素,同时又适合于对象、结构、功能的实用要求。
      紫砂壶造型的变化大都在方圆之间,妙在方就是方,圆就是圆;圆中寓方,方中寓圆;看上去有方有圆,又不方不圆,全在变化适度、思忖精微。
圆是最具弹性的几何形,它在紫砂壶造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几乎所有壶形都有圆的踪影。
人们通常对圆形壶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珠圆玉润”的地步,实际上在圆壶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珠圆玉润”的。
一般情况,恰恰是多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对照,即如我前一时期创作的“中国龙”,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上段为圆形茶壶,中段为圆形滤网,下段为圆形茶海,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组合性茶具。
其中圆形“太极八卦”壶盖,饰以两个小圆孔,作为壶“的”,寓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心形壶嘴以及游龙形圆壶把所圈成的虚空间,近似椭圆形,就几何形体给人的视觉效果来说,椭圆更富有变化性和灵动性。
特别是茶海内饰有四个圆柱形茶杯,比较讲求形体组合的和谐统一。
这些圆又适度产生变化,力求营造一种寓柔于刚的趣味,这些制作手法,完全是为了突出茶具组合的特异形态,富灵巧于厚重之中。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
《周牌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制作起来就比较困难,过圆则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那都是弊端。
这方面的代表壶形“瓤棱壶”更富有表现力。
此壶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是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
盖、颈饰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许多。
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因此这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关键,因为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形状。
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如果“把”与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的话,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别扭。
我们在资料上看到明代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这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
在砂壶作品中运用重复同类的曲线或直线进行造型设计的例子也很多,如“双线竹古壶”是由线型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线组成,线型翻转排列,极有节奏。
其形体被横线分割后,所形成的上、中、下三部分也极有变化,配以竹节形的“嘴、把、的”,整体效果显得比例匀称、俏丽大方。
我在这一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
先说曲线,有学者研究了古代雕塑的线条之后得出了一条结论:一个物体的形成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我们的中心,因此绝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总是椭圆形的。
这就是说美由曲线形成,但各部分曲线不宜围绕同一圆心,也不形成完整的弧线,而是“椭圆”的曲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曲线是最具张力和流畅感的。
他既没有直线的生硬,也没有标准圆弧的柔弱,正介于力度与弹性的中间点,由此延伸到紫砂壶的造型上,曲线的运用就要讲究“度”了,用得好会使整体有种不失力度的流动感,否则要么生硬板滞,要么软弱无力。
我在“超越组合壶”的创作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即将壶体拍成柱础形,其两侧曲线,自壶盖处流泻而下,肩部向内自然弯曲,到腹部又向外膨胀成更大的曲线。
弧形嘴、把、的三段曲线,可分可合,自然流畅,使之有动感,但干净利索。
其余四个小杯器形,与壶的整体相协调,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民间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正走向现代,是审美意识上的强化,观念上的超越。
      将这种设计思路达到极致的是张守智、王寅仙的“曲壶”。
这把壶的造型主要就是两条曲线的展开,而且这两条线将壶形的各个部位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旋转韵律之美。
更多内容关注:紫砂论坛      再说直线,不同的线型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曲线给人舒畅、轻快的感觉,那么直线就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
同样是从线型角度制作的方形提梁壶“卧虎藏龙”,目的是从中体现阳刚之美。
但是,在实践中感到:紫砂壶中的直线不能僵直、板滞,而要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轮廓分明、刚中见柔。
值得注意的是造型中所谓直线,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
紫砂壶中往往含有曲线的成分,曲线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响线型主体所形成的特色,却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韵,因此,在壶的肩、颈、的和提梁等部位,用少许曲线作为过渡,使整个器形既端庄雅正,又温婉动人,不使观者有过于棱角分明的视觉刺激。
      线条除了在器形上起作用之外,在壶的身筒上也多有装饰。
这种线条可多可少、可横可竖、可直可斜、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可阴可阳……巧妙结合,变幻无穷。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6b0746eb3e1e7c1c77d1d814a5fa4f7d_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