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宜兴制陶历史上,迟至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开始大量烧制釉陶。
产品以壶、罐、翁为主,而且在坯件上饰以方格纹、焦叶纹等。
说明,当时的陶器成型和装饰工艺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那么,陶器所用的釉水从何而来?《陶录》中说:“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宜兴东南距丁蜀二山甚近,故陶家取土便之。
山有洞,可容数千人。
又有张公、善权二洞,石乳下垂,五色陆离,陶家作釉,悉于采之。
”又有人说:“所有各彩釉之材料,有近取山地之泥浆,太湖之土骨,及远来之石英、玻璃与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等,以各种货类品格之需用,而分别配成制定。
” 明代烧制釉陶最出名的是欧子明的“欧窑”,其瓶、钵、盂、盆等产品,以短中的形制,绚丽的釉彩而独树一帜,“均釉”有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也有葡萄紫,还有越窑的甜白和淡青二色,其中以灰蓝釉最为珍贵,享有“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赞语。
在古老的宜兴陶瓷行业中,通过专业分工,从清乾隆年间开始,丁山出现专门制作釉水的作坊,常年生产和出售红釉、绿釉、均釉等等。
到三十年代初,“釉水行”就多达十几家,一般是个体经营,也有二三人合伙经营。
直至1952年1月,丁蜀镇的部分烈军属集资,建成烈军属釉水厂,就是宜兴釉水厂的前身。
过去的釉水制作比较原始,基本上人力加畜力的手工作业。
五十年代初,宜兴窑场上所用的釉水以嫩红釉、老红釉、蓝均釉、绿釉为主。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高温花色釉,使宜兴陶釉更加多姿多彩。
我记得在丁山的蠡墅村,有一家釉水坊,老板姓盛。
我小时候常去看水牛拉磨做釉水。
这作坊很是简陋,破掇罐砌的墙,稻草盖的屋面。
门前有棵数百年树龄的白果树,树干粗得三四个人都抱不了它。
水牛休息时常在树阴下吃草。
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就喜欢看水牛戴着蚌壳做的“眼罩”,拉着一个很大的石碾砣围着圈不紧不慢地走着,把制釉的土骨、白土及玻璃等原料碾成粉末。
这场景,宛若一幅“俯首甘为窑场牛”的生动画图。
后来,釉水坊前的白果树在一次雷雨中受到雷击而被劈死了。
孩子们特别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游玩嬉戏的好地方。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釉水坊也逐步消失了,融入公私合营企业或是陶业合作社的大家庭,成为一个车间,或是一个小组,也就成为宜兴陶瓷史上一段悠远而渐渐淡忘的故事。
(本文已被浏览 3183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6879d9318c5e19933dc69c71775fbcb2_38696.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