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尹红娣:紫砂创作源于生活的感悟 2017-01-01

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尹红娣:紫砂创作源于生活的感悟      “田头送茶,是农夫的恩物;禅房打坐,不输僧人的钟磬;玩转与文人掌骨间,成了纵论天下的道具;移至画家案头,又成了书画小品的载体。
”这是一好壶者对壶的评说,不仅突显了紫砂壶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广泛,更多的是,显示了其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点滴地品味的功能。
对于从事紫砂创作近30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尹红娣而言,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理解融入到制壶艺术中,是与壶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心灵互通和信息传递。
    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宜兴,山青水美、人杰地灵,不仅盛产世界唯一的紫砂泥矿,也是远近闻名的竹子之乡。
在宜兴长大的尹红娣,不仅深受紫砂文化的熏陶,也有着对竹子的喜爱和对其韵味的感受。
她所制作的紫砂壶,也多以不同形象的竹子为主题。
其代表作《春竹》原型取自宜兴本地的毛竹,浑身散发独特的神韵。
壶身是一个竹段,尽显竹子的遒劲坚韧。
壶嘴、壶把由竹节构成,整体搭配和谐,体现了“节节高”的寓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从壶把延展出来的竹叶,恰到好处地镶在壶面上,高雅中不乏潇洒飘逸,清丽中蕴含勃勃生机。
壶盖上嵌一颗竹笋做壶钮,寓意雨后春笋,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春竹》整体做工精细、壶型优美,寓意“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作品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毛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每一个玩壶人感受到那种自由、闲逸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
     尹红娣对大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份发自内心文化上的尊重和感悟。
中国文化中讲究“万物回归原始”,古诗中表现“游子怀念家乡”、“垂柳慕根”、“叶落归根”的诗句总是千年不衰,让人吟诵至今。
从这个文化视角去理解尹红娣的《落叶归根》,便会解读到作品包容的文化韵味。
壶身是苍穹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意为根。
壶嘴和壶把为枝,用枫叶装饰壶面。
叶子回归大地,为“感恩”,而用此壶泡茶,含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寓意。
壶体线条流畅飘逸、颜色搭配和谐。
无论是寓意还是工艺,此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将时代融入创作中   尹红娣老师正在制作紫砂壶     尹红娣1983年进入紫砂行业,1994年跟随顾绍培大师学习。
在顾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尹红娣很好地传承了师父的紫砂造型工艺的“富于变化”和“文化多元化”,同时,很好地融合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她把这种风格解释为: “让自己的作品多元化一点,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
花器要简洁,不要太花哨。
对于光器要有一种精神气。
”       在尹红娣的壶中,无论是光器还是花器,都有一种普世的文化内涵在其中。
作品《排球壶》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多年而做的。
传统的紫砂壶设计创作融合时代的气息是《排球壶》感动所有观看者的最大原始因素所在。
尹红娣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略加修饰,壶身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
”由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高式熊题写。
把为倒把式,壶嘴上翘,壶嘴上顶一个圆圆的排球。
造型酷似一个运动员在排球场上的发球姿势,整个设计将运动理念和辛亥革命热血青年的凌云壮志的热情结合在一起。
让人体会到运动精神的同时,也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作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革命的伟大意义。
    以上就是紫砂壶信息网整理的关于“尹红娣:紫砂创作源于生活的感悟”的相关介绍。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紫砂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60503586539c47c287cfbd95e33a4865_3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