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零距离接触紫砂壶的制作过程 2017-04-26

  是日,有幸参加了《徐汉堂大师紫砂文化研讨赏析会》,期间独据一凳,坐于徐维明先生左侧,零距离的观摩到了徐先生高超的制壶艺术,令人叹服。
  上午10:00时正,开幕仪式开始,众人都围到徐汉堂大师附近参加开幕仪式,小弟和几位北京的壶友,执着的围坐在徐维明先生制壶的案台前,生怕座位被抢走,仪式及寒暄大约持续了45分钟,徐维明先生回到了制壶案前开始表演手工制壶。
  以前看了很多打泥片动作的照片,一直觉得这是个很累人的工作,可看徐先生做起来却是举重若轻,动作干脆利落,泥搭子举落之间,身筒片、泥规片、壶口和壶底片便已完成,绝无拖泥带水之感,然后用“规车”按照尺寸切割成形,因为壶底泥片是不需再改动的,因此徐先生用“脂泥”将“规车孔”腻平,而壶口泥片的“规车孔”则另有妙用。
  围身筒时,只见徐先生利落的将泥片围成圈状,用“鳑皮刀”呈45度角快速切下,双手捏住身筒两边,轻轻一合,身筒的结合处便严密的吻合在一起,然后用“脂泥”抹平接口,这道接口就是以后大家鉴别手工壶、模具壶和灌浆壶的一个关键差别。
打身筒是很见功力的,除了要完成身筒的形状,体现出身筒的气势,同时因为壶底和壶口的泥片大小是按照尺寸在围身筒前制作好的,因此身筒上口和下口的直径要恰到好处的符合壶口和壶底泥片的大小,徐先生只用壶口壶底泥片分别比较了一次,便严丝合缝的将壶口和壶底泥片,用“脂泥”镶接在了身筒上。
此时,刚才说到的那个壶口片“规车孔”便体现了它的妙用,只见徐先生对着气孔轻轻的吹了几口气,身筒便微微充溢起来。
据我老师壶言壶语讲,此孔是制壶时至关重要的“气孔”,靠着这几口气,在身筒的制作及修正过程中,可保证身筒挺拔,不至于中途塌陷变形,真可谓智慧。
  然后徐先生又制作了盖片、壶口盖线片、壶底足圈片、把、流和的子,尤其是流的制作,只见徐先生用“鳑皮刀”穿透流身,在台案上轻巧的滚动几下,流孔便形成了。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徐先生做出了两个流,徐先生讲,这是宜兴制壶家们的习惯,流通常都要做一个备份,看来流的制作是很不简单的。
同时我也看见了“推墙刮底”,“推墙”似乎用“挑墙”这个词更形象,徐先生用“竹拍子”伸入壶内,从壶底接口处,沿身筒边缘轻捷的向上挑刮,同时转动转盘,挑动的范围大约在2公分左右,轻巧利落,一气呵成。
大家以后找“推墙”的痕迹时,只从壶底向上2公分内去找就好了,“刮底”则是从壶底接口处向壶底中心刮动,刮线均匀,呈辐射状。
  期间论及徐先生手制《段泥裙花提梁壶》,徐先生谈到,此壶最难之处在于提梁的制作,提梁制作成型后,要平放于台案,一小时翻动一次,使提梁的两面受力均匀,且安装于壶体时,“脂泥”的整型也要做到受力均匀,如此装入匣钵入窖烧制,方可在火力均匀的程度下,不至于形成提梁的歪斜。
同时徐先生也提到,宜兴的制壶家们,最不可控制的就是火,有时精心制作的产品,入窑烧制,因火力问题造成残品者,亦是常事,所以一件传世佳作,实是人力、火力、天力所共成。
由此联想到许多的制壶大师们,他们凭借那些传世名器,受到大家的敬仰,而那些背后无名的烧窑师傅们,他们也是有功德的。
  我的老师壶言壶语曾和我讲过,不论是谁,不论他的职称是什么,只要认真做壶,他的壶就一定会受壶友喜爱,就一定会有市场。
看徐维明先生制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敬业”二字,虽说只是一个表演,但徐先生的认真程度令我佩服,几次不顾汗从额头渗出,仍埋头于案前。
同时,他的谦和也让周围的观者感受到了他的亲和力,虽然手下在不停的操作,徐先生也在不断的和我们大家交流,他谈到顾景舟老先生曾说过,“一天做三把壶不难,难在三天只做一把壶”,看徐先生在修正壶把和流的过程中,不断的用“脂泥”在调整造型,几经反复,几经修正,其细腻、严谨的作风令观者叹服。
  这次能有幸如此近距离的观摩徐维明先生的手工制壶过程,实是得到了陶都网内前辈的眷顾,方才有此机会,在这里特别表示感谢。
善时2005/05/17  (本文已被浏览 4317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2de8555497d42086b98df0bb1bf4a8cf_3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