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宜兴紫砂、锡绣、竹刻非遗导入产业体系 2017-04-29

     2009年2月9日-2月23日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花团锦簇、人头攒动。
参观者们不满足于看、听、学,人们用手、用眼、用相机,触摸、记录着中华民间瑰宝,更希望将这些很“中国”的东西带回家,成为一种美丽的纪念。
    非遗,在京城大展上展示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借助京城大展,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引擎开始启动。
在这场旨在“将非遗导入当代产业体系”的大展中,无锡入围3个“非遗”项目——紫砂陶制作技艺、精微绣、留青竹刻,在京城与“非遗生产性保护”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成为江苏省入围数量最多的城市。
    自2007年首次亮相中华世纪坛,到奥运期间晋京展示,直至参加此次大展,赵红育带着她的锡绣,成为文化部在各级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中的“保留节目”。
    走进中国农业展览馆一号厅,毫不费劲,便找到了锡绣的展位――位于织染纫绣单元最显著的位置。
从6日进京参展到昨天,赵大师绣架上的放大镜不知被多少双手拿起过,而她带来的5幅展品,也赢得过无数赞誉。
当艺术价值已成定论,锡绣的市场价值便成为大展上热议的话题:一幅绣品价值几何,可不可以出售,如何订购?慢工出细活的锡绣,以三进京城为平台,牢牢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也初显“阳春白雪”的市场空间。
    43岁的张先生,站在无锡“双契轩”竹刻艺坊第三代传人乔锦洪的展位前,希望能收购乔锦洪的作品。
乔锦洪带来的一幅展品价值2100元,虽然反复强调是自己的收藏品不对外出售,但张先生依然不愿放弃:“是价格问题吗?可以再商量。
”直到乔锦洪表示可以订制,并奉上名片,对方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市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见此景,很是感慨:没想到竹刻艺术的市场也很好,京城的舞台毕竟大,真是推广传承无锡非遗项目的好舞台。
    与部分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不识”,借此次大展之际使人一饱眼福不同,宜兴紫砂可谓非遗中的“贵族”,市场化之路令其早就名声大噪。
但汪寅仙的到来,让紫砂陶制作技艺不再神秘,此次大展,让更多人知道了紫砂的“前世今身”,对紫砂名品的天价身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为对我国60年传统技艺保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大展不仅仅为展示而展示,而是“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中国传统技艺产品展销订货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等活动作为大展系列活动及时跟进,大展为锡绣、竹刻开拓了市场空间:来自河北工艺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询问赵红育的网站、乔锦洪送出电子邮箱接受订单。
在市场化之路上曾先行一步的紫砂,空间也更为广阔。
将非遗导入当代产业体系,大展给无锡非遗带来最具价值的推广。
   (本文已被浏览 1244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25bd02e7eb42fcfab14b0c035fc1cbeb_4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