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很多人都是通过这句话认识宜兴的,而只有真正来过宜兴的人才更懂得这个城市的好——它的好不仅仅是有一把壶而已,而是由壶而生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紫砂把土的厚重、水的柔情、火的刚烈神秘地融合在一起,把沧海桑田的岁月凝结在一瞬间,紫砂壶在岁月的演变中定格成为宜兴地域文化的符号,“温润如君子”的紫砂壶让宜兴这座城市在时间的积淀中渐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佳境。
宜兴地处江苏最南面,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众多天然环境的禀赋和独有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这里温婉宁厚的精气神。
而对于宜兴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氿边的惬意生活。
“三”镶嵌其中 四季满目葱郁氿,是宜兴对贯穿于内的水域独有的称呼。
俯瞰宜兴城,东氿、团氿、西氿像三颗晶莹剔透的明珠,由大溪河串联着,“三氿”是宜兴山水城市的点睛之笔,更是宜兴人的骄傲。
在这么多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面前,宜兴的发展也走出了一条环境优化增长、生态倒逼转型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走生态文明建市的道路对于城市GDP来说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收到成效,但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经常告诉干部们:“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一种政绩。
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而言,生态投入可能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产生的效益最大、发挥的作用最深远。
”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对于宜兴来说,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团氿湿地公园,一年一度的宜兴元宵焰火晚会如期举行。
团氿湿地公园在宜兴市民的生活里是不可或缺的“绿色宝玉”,这是宜兴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破题之作。
在探索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宜兴的决策者们逐渐意识到,粗放型发展模式只能影响和伤害到老百姓的生活。
为此,宜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采取了产业结构转身策略,花大气力以环境整治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
在“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支持下,宜兴一方面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三大“生态产业”为主攻目标,打响了转型发展的攻坚战,在前几年关停了459家化工企业、200家琉璃瓦企业和所有矿山宕口。
另一方面,宜兴开始打造“山水城市”,目标是实现“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画中”,如何依托“三氿”建立一座花园城市,全面延展城市框架,成为宜兴城市建设中最富想象力的一大课题。
张露想起小时候的团氿,那时沿氿到处都是鱼塘。
宜兴对于团氿的改造是对老城区施行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手术”:氿滨大道整治,将团氿沿线非园林建筑拆除,开辟了四通八达的环氿大道、跨氿大桥和氿滨风光带,种树植草,栽培花卉,采用地产湖石、黄石、卵石造景,各式古典亭、台、楼、榭、桥罗列其间,还有现代风格的广场。
“这就是我们的‘西湖’,非常漂亮。
”张露笑着说。
除了团氿公园,宜兴另一个大手笔,是投资1.5亿元兴建的5.5平方公里的龙背山森林公园,让百姓和城市又长久地拥有了一块难得的“绿肺”。
宜兴的东氿新城也在不断建设中,让宜兴市民感动的是,围绕在东氿四周最为宝贵的黄金水岸上的不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是供市民观光休憩的东氿文化广场和建设中的城市雕塑公园。
而西氿生态休闲区则将与环科园联动开发,按照整治、保护、开发并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发展休闲旅游、休憩疗养、现代都市型农业,把它建设成为生态、休闲、宜居和创新的生态区和环科园的后花园。
生态环境的优化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来了更多幸福的体验。
《小康》记者接触到的每一个宜兴人都会对家乡赞不绝口,好的环境,舒适的生活让他们更愿意选择留下来。
目前,宜兴的森林覆盖率达27.1%,城市建成绿化覆盖率达4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每个宜兴人都为拥有青山苍翠、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环境而倍感自豪。
宜人宜居之地 兴业兴盛之城 从锡宜高速、宁杭高速的宜兴出口直奔阳羡风景区,第一个能让人驻足观赏的村庄就是张阳村。
公路两侧,花木盆景是这里最显著的地理标志。
张阳村风景秀丽,有山林面积7000多亩,走入村内,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和干净让人误以为是进入了一座公园。
村党总支书记李上彬告诉《小康》记者,这样的环境要得益于宜兴市关于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个“城乡一体化”的投入建设。
近些年,宜兴坚持把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管理七个“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分治”,实行“城乡统管”。
垃圾处理是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的主要因素,宜兴为此独创政府出资“购买”垃圾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对于张阳村来说,生态建设改变的远不止环境,也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致富方式。
曾经这里的村民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开山取料、办矿采石,多年的无序开采,直接导致了山体及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在随后宜兴生态建设的转型中,张阳村也开展了大规模矿山禁采和山区环境整治行动,张阳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花卉苗木种植业,200多名昔日开山放炮的粗汉摇身变成了“护山使者”,吃上了“生态饭”。
“环保优先”在宜兴绝不仅仅是喊喊口号。
这两年,宜兴构建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新格局,新兴产业崛起。
目前,宜兴市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2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6%。
宜兴决策者们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转变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使得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产业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选择。
在蒋洪亮看来,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根本。
“宜兴,宜则兴;只有宜人、宜居、宜聚,才能真正‘宜兴’;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过去不科学的痕迹擦掉,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支点。
”蒋洪亮说。
铸造城市之魂 彰显人文魅力文化是宜兴人幸福的另一个标签,这里汇聚了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文化,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院士之乡”,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走进宜兴,从精品书画展到广场文艺演出,从民间陶艺藏品展到紫砂全手工制作技艺赛,宜兴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一年四季都贯穿着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事。
目前,宜兴正全力打造竹海景区、云湖景区、阳羡湖景区、善卷景区、蜀山景区和城市景区等六大旅游板块。
其中竹海风景区利用4万亩毛竹、1万亩茶园,打造“中国第一竹海”。
有数据显示,去年宜兴年接待游客数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
去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宜兴视察,在看到宜兴的文化和城市发展后特别强调,像宜兴这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这句话激活了宜兴市决策者们已安置在心里两三年的想法——寻找城市精神。
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表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此前虽然有计划但一直觉得时机未到,城市建设还在发展创造期,提高百姓的物质基础和幸福生活才是主要的。
但李部长的话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宜兴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应该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发展水平,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 从2010年10月开始,一场历时半年之久的关于城市精神的大讨论在宜兴各个阶层红火展开。
11月25日下午,新庄街道开始了城市精神大讨论研讨活动,共计30多名代表参与交流,有的人认为宜兴精神应该是“新颖、和美、务实、繁华”,有的人则从历史人文角度概括出“厚德、立远、宜和、兴贤”。
市领导和城市精神大讨论指导组成员分赴各地参加各个阶层的讨论活动,会上的热烈气氛和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都让他们感动不已。
这场全市的城市精神讨论彻底激发了宜兴市民的热情,并将城市文化竞争力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宜兴城市精神大讨论活动,就是要对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动力,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外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 许伟英说。
面对“十二五”发展良机,宜兴为自己制订了更高的目标:到“十二五”末,把宜兴建设成为宁杭城市带上最强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最美的新兴中等城市、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
宜兴的决策者们认为,必须要积极推进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良性互动发展,建设秀美生态,凸显核心价值,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始终坚持走“人本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祉。
宜兴,宜则兴;只有宜人、宜居、宜聚,才能真正“宜兴”。
从前宜兴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而今天的宜兴则是“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
(本文已被浏览 2346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205e15053be4776919cde9bbb27bd8ff_40782.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