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紫砂情怀 2018-08-04

  在紫砂界中有这么一位人,他勤奋、勉励、谦虚铸就了他今天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紫砂界中最具实力的巅峰人物,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艺术家鲍志强先生。
  一品茗香,茶、水、器、境一个都不能少,而紫砂壶与功夫茶,早在北宋时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欧阳修《和梅公仪常茶》一诗为证。
  没有紫瓯,也有一品茗香,但精美的紫砂壶,却赢得了越来越多雅士们玩赏收藏。
小小一把紫砂壶,凝聚的不仅是制壶者的精湛工艺,更是文人们诗、书、画、篆的有机结合。
  紫砂壶的收藏爱好者们,没有不知道当代紫砂壶艺术大师鲍志强的。
这位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从小“玩着泥巴长大”,在宜兴紫砂厂从3年学徒干起,后当了工人,进而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直至当上紫砂厂厂长。
跟紫砂、泥巴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鲍志强,做的不是匠人,他的紫瓯上,是文人情怀的凝结。
  结缘:从玩泥巴开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的江苏宜兴,养育了多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尹瘦石、吴冠中……与这些响当当的艺术大师一样齐名的,则是宜兴的土——紫砂泥。
只有产自这里的土,烧制出的壶,才是宜兴紫砂壶,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收藏市场或拍卖市场一件件弥足珍贵的紫砂壶,价格节节攀升,她不像爱马仕的珀金包或百达翡丽的5079J,有着上百年的品牌沉淀,它有的,仅仅是创作者灵感的再现。
  “痴艺者,技必精”。
当代的紫砂壶艺术家不在少数,在采访鲍志强时,正值12位紫砂壶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北京做展览,每位艺术家的风格迥异。
然而,在诸多的紫砂壶创作者中,鲍志强与紫砂的结缘,离不开他从小生长的这块风水宝地。
  1946年出生的鲍志强,童年是从玩泥巴开始的。
在他生活的村镇上,很多家都有小窑,他算是地道的“窑厂人”,看着邻居中有人把土和成泥,做坯,再烧,最后变成一把漂亮的紫砂壶用来品茶,让他觉得很好奇,“与紫砂结缘,跟很小时受到小窑厂的熏陶有关,环境产生兴趣。
”鲍志强说。
  1959年,赶上宜兴紫砂厂招工,凭借着对紫砂热爱的天性,和可以继续“玩泥巴”的兴奋,小学毕业的他到厂里做学徒工。
3年学徒,正是鲍志强全面、系统、深入了解紫砂壶制作工艺的3年。
与其他的紫砂壶艺术大师相比,鲍志强的入门路走得最漫长,学习得最系统。
  在紫砂厂,制作一把紫砂壶的关键工艺主要有两道:制壶和陶刻,而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只需要“精”于一种技术即可,在学习了基本制作后,开始与紫砂名艺人谈尧坤学制壶。
不久,又转学陶刻,跟陶瓷艺人范泽林学习陶刻,一学就是一年半。
学徒结束后就一直留在紫砂厂搞陶刻。
  直到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江苏办班,紫砂厂选派了鲍志强去深入学习。
参加该班,需要花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完工艺美院本科4年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再回到紫砂厂上班,而身份还是工人。
对鲍志强而言,这次进修将十几年做紫砂壶的实践与艺术理论有机结合,确定了其后期作品的艺术方向。
  诗韵流香再回到紫砂厂的鲍志强,渐渐从制壶生产一线走向了管理岗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紫砂厂遇到了一些困难,彼时,鲍志强已是该厂的副厂长,全面主抓生产工作,技术出身的他被委以的重任就是担起厂里的创新工作。
  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鲍志强坦陈内心有很大的矛盾,对紫砂的热爱出于天性,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近一年的理论学习,正是可以自己搞创作的时候,却转做管理岗位,大有失落感。
彼时国内开始在工艺美术界评职称,而作为分管副厂长,也不得不有所牺牲,将名额让给一线的技术骨干。
  1985年~1993年,是紫砂厂的黄金时期,台湾兴起了新一轮紫砂热,厂里接受了大量的订单,形势一片大好。
但好景不长,1993年,热度过后,紫砂厂也面临空前的困难:订单减少,老员工退休,企业负担急剧加重。
而很多年轻的技术骨干,厂里培养出的能人大量流失,在宜兴办起了小工厂或到了给钱多的民企干。
  主抓创新的鲍志强开始了亲自上马做技术创新,这段时间也让他开始有时间“搞专业”。
他认为,坚持传统是紫砂的根脉,创新是生命,文化是灵魂。
他始终坚信,紫砂壶是文人情怀的表达。
  熟悉紫砂壶的人都知道,曼生壶是紫砂历史上的一座峰碑,不仅因为当时以陈鸿寿为首的一批著名书画家参与制壶,更因他们合力创作了38种经典紫砂壶样式——曼生38式,成为后人们学习的楷模。
  然而,鲍志强认为,对这些作品模仿得再像,甚至技艺超过了曼生38式,都称不上制壶大师或艺术家,只能是位技艺高超的“匠人”。
紫砂壶流行千年,归因于是“文人壶”兴盛。
“文人壶”因文人的博学而具备相当浓厚的文化气息。
鲍志强坚持做“文人壶”不做匠人壶,这不仅需要在紫砂制作工艺领域有精湛的技艺,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领域,不仅要全面涉猎,甚至还要精通。
  鲍志强坦言,匠人凭借后天的努力实现起来不难,但是做“文人壶”,还要有些艺术天分。
  鲍志强的作品中,他本人最喜欢一把名曰“五代诗文留香”的八方型茶壶,作品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壶体上分别镌刻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诗人赞茶的诗文。
“用他品茗,散发的是书香与茶香。
”鲍志强说   文人的“交易”近年来,紫砂再度兴起,在鲍志强的家乡,家家户户几乎都开起了小窑厂制作紫砂壶。
他从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不仅富民,而且很多大学毕业生从零开始学做壶。
这能让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
  当代名家紫砂壶作品,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逐年攀升,向鲍志强“讨壶”的人也不在少数,也让鲍志强找到了制壶的新乐趣。
鲍志强常在家里开雅集,请三五个朋友一起品茶,这些人不乏当代的书画家。
文人们的“交易”通常是书画家们赐“墨宝”,而鲍志强则将这些“墨宝”再现到形态各异的紫砂壶上。
至于壶最终归谁所有,“这就是礼尚往来了。
”鲍志强说。
  一把名曰“怀古”的八方壶,就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墨宝,鲍志强制壶——这样的“交易”将文人壶情怀进一步扩大。
  类似这样的“合体”之作,占据了鲍志强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且这类作品越来越受欢迎。
与爱马仕的铂金包、百达翡丽的相比,鲍志强坚持“文人壶”的唯一性。
为了满足藏者的需要,同时又保持每一作品的独立与唯一性,鲍志强往往在壶上的作品或作品字体上有所变化。
  “搏砂传千古,刀痕留万年,”这是鲍志强一生奋斗的目标,方寸紫瓯间,融文铸壶,鉴古开新。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202e945421566392f5e26febd2ab94e7_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