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一路风尘一路歌-谈谈紫砂陶艺术现象及展望 2018-06-24

    紫砂是一捧有生命的土,有灵性、有魂魄、有哲思。
紫砂从宋明走来, 一路风尘一路歌,仆仆风尘邂逅了“金沙僧、供春、时大彬、陈曼生、邵大亨、顾景舟……”紫砂因他们而声名鹊起,他们因紫砂平添了一段佳话。
    我之所以回望紫砂,是因为作为一名涉及其间的紫砂陶艺耕耘者,很想静静地思索一下今天紫砂的现状及展望。
    对普通人来说,紫砂负起的最初反应往往不是它的“艺”,而是“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当今出于紫砂名家的佳器,可谓“不是黄金胜似黄金”,这也是紫砂艺术魅力的所在。
紫砂物有所值,一则有赖于宜兴得天独有的紫砂泥,其中所含属于水云母、高岭土、石英类型,不但含铁量高,且显微结构中存有大量团聚体,使得紫砂泥不仅可朔性强,且具有特别良好的透气性,宜于制茶器。
则得益于它已有极强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手工操作,往往倾注艺人的心血。
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使茶壶从单纯的点、线、面中幻化为灵性飞动的艺术。
同时它是一种风格彰显的文化载体,能邀来金石、书画等人家一显身手,且有“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一说。
三则喜逢盛世,“乱世的黄金,盛世的收藏”,  宜兴紫砂这一宜赏宜藏的独树—帜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藏家的焦点。
事实上,收藏不是“玩物丧志”,把玩紫砂尤具是紫砂壶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增添意趣,启发和谐。
    时下,“紫砂热”方兴未艾,从“宝岛热”到“大陆热”, 一波一波,一浪一浪,但在热潮下,有识之士分明感到一股暗涌流动,为此忧心忡忡,素面素心的紫砂陶正经受着世俗的考验:    1、纯手工的操作方式在供求量激增的刺激下,市场有一些低档产品,急功近利之辈用石膏打模,拉坯成型,甚至于注浆成型,千篇一律,扼杀了其工艺价值,紫砂已不再“物以稀为贵”。
    2、在纯正的紫砂泥中掺和化工色料,使泥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紫砂壶也失去了泡养的功能。
    3、在烧制上也搞怪招,素洁的紫砂被熏“黑” 熏“死”。
剑走偏锋,美曰“窑变”,实则离经叛道,以怪出另类风头。
    4、更有人以粗劣的做工,伪冒名家之作,低价倾销,鱼目混珠,冲乱市场,败坏声誉。
    悲哀!孔方兄让不良之人在紫砂潮中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迷失了价值观。
难道“普洱热”的消退不值得警醒吗?    “潮涨潮落,流水飞云”,紫砂热终是一阵风,风能吹动树,但树是不会跟风走的,真正的紫砂人应该是“树”,是植根于古越文明的陶瓷沃土的树,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紫砂从单薄走向厚重,从幼稚走向成熟,经过数代的悉心相传,经过无数次的积淀,终于成为了独特的紫砂陶文化,因为它是凝重的。
作为致力于紫砂文化传承的探索者,如何来擦拭珍品上的器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呢?我想就“艺”的传承与“境”的营造做些探讨。
    关于“艺”的传承,对于每个传承者只有先做士兵,而后才能做将军。
从陶瓷界紫砂工艺大师的成长过程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一批名师的严格训练下带出来的徒弟。
而后到相关院校深造,换句听说有吃过三年萝卜干饭的经历,珍惜过“锦上添花”的机会,是在生活中厉练的。
大凡如今的年轻人,学历明显高了,但刻苦钻研精神相对缺乏。
他们更多的是站在父辈、师傅的肩膀上站起来的,往往走捷径,早成名,所作之品多少有看前辈的影子、风格,但手艺不过关,必然粗糙;文化不过父,必然肤浅;艺术修养不过父,必然匠气。
“梅花香自苦寒来”,紫砂创作看似简单的点线变化, 揉、捏、刻、塑,而实质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俨然紫砂壶的成型一样,每个从艺者应该用泥搭子捶打精骨,用矩年来规范行为,手工刚明镇来修括肌理。
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谈得上创新、发展和突破。
    关于“境”的营造。
境由心造,紫砂工艺的创造需要一颗内蕴深厚,学养丰富的心,这颗心才是创作的不竭源泉所在。
“心远地自偏”,好的心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撷取艺术元素,于是乎,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皆成“文章”。
好的心境得益于自身学识的提高,涉猎广泛。
从其它门类,如书法、国画、油画、舞蹈、美术中学,拓展思路,凝聚创作灵感,感悟边缘艺术与创作的联系,激活创新的细胞。
好的心境有利于创作者远离浮躁,不以名骄,不为利动,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在无边艺境中孜孜不倦地去求索。
    艺境无边,无涯艺境,唯祝我们的骄傲、民族的瑰宝一一宜兴紫砂,走得更好。
 (本文已被浏览 1464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0643987842bddb46c04533023a04716b_40689.html)